
杭州市西湖区中级人民法院,一个21岁的男孩小亮,将自己的亲生母亲告上了法庭。
原因是他想出国留学,但是出国留学需要很高的费用,而自己的母亲不支持他。
母亲觉得小亮去留学的地方只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培训学校,根本不是正规大学,而且儿子成绩不好,连大专都毕业不了,所以断然拒绝。
他觉得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,而且母亲有两处房产,凭什么不卖房支持自己的梦想?
儿子觉得十分委屈,他觉得母亲这就是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扼杀在摇篮之中。
你有没有母性?有没有人性?你说的完全是放屁一样的话!
这些恶毒的话,从自己的血肉至亲口中讲出来,任何一个母亲都会觉得悲凉和绝望。
他们原本,是骨肉相连的母子,是这个世界上同呼吸共命运的两个人,为何关系会恶化到对簿公堂的地步?
小亮在一个并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,在他3岁那年,父母因感情不和而离婚。
他被判给了父亲,但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,无法将他带在身边,于是,年幼的小亮只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。
一直到他21岁,这18年来,他都不曾跟爷爷奶奶分开,祖孙之间,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父亲虽然常年不在家,但小亮依然觉得,父亲对他不错。
爷爷奶奶告诉他:你是妈妈不要的,离婚的时候,她根本没有争取过你的抚养权。
这句话像根刺,深深地扎进了小亮的心里,让他一想起,便充满了对母亲的憎恨。
小亮的母亲说:当年,她曾争取过孩子的抚养权,甚至为了要回孩子,她去过杭州西湖中级人民法院上诉,但法院驳回了这个诉求。
对此,记者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,看到了法院的详细记录,证实了母亲所言非虚。
小亮依然执着地认为:小时候妈妈对他不闻不问,不可能去争夺自己的抚养权。
后来,记者采访到了小亮的姨妈,才还原了事实的真相。
爷爷奶奶带着孩子不断地搬家,每次小亮妈妈费尽心机找到,他们转眼又搬家了。
甚至,到了小亮上小学,爷爷奶奶还叮嘱老师,别让小亮妈妈见孩子。
于是,在小亮的童年里,“妈妈”这个形象,模糊而抽象。
离婚后,法院按当时的物价,判决小亮母亲一个月支付30元的抚养费。
然而后来,物价飞涨,30元已经根本无法支撑小亮的生活。
她先后将抚养费从30加到250元,2006年再一次加到了600元。
存折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明细,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些年,妈妈对小亮的付出。
母亲为了让他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,不惜花7000元将小亮送入了当地比较有名的高中。
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,浸润在母子之间,让他们的关系有了短暂的破冰。
在一次付完抚养费之后,小亮被爷爷奶奶唆使,再次去问母亲要钱。但遭到母亲拒绝。小亮沮丧地回到家,被奶奶奚落:
被奶奶言中的这次经历,就像踩了小亮的痛脚,彻底激怒了青春期的他。
上了大学后,他不再理会母亲,也拒绝跟母亲有任何交流。但母亲依然会给他买东西,支付抚养费。
小到衣服鞋子,书籍,大到辅导班,电脑等费用,也都是母亲在承担。
母亲一度觉得自己和儿子的关系快要变好了,谁知儿子因为出国留学,一纸讼状把母亲送上法庭,于是有了文章最开始的那一幕。
听闻她不愿意卖房供孙子出国留学,小亮的爷爷勃然大怒,他大骂小亮妈妈“不是个人”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察觉,这句话,也就是法庭上小亮对母亲骂到的话,而小亮之所以这样骂母亲,或许也是从爷爷奶奶身上学的。
看到这里,你应该明白了:其实小亮和母亲关系的症结,不在小亮和母亲身上,而在母亲和爷爷奶奶父亲的身上。
每一次,小亮和母亲的关系快要变好了,只要爷爷奶奶或者父亲说几句母亲的坏话,母子的感情就会荡然无存。
小孩子是没有明辩是非能力的,自己身边的亲人说什么就是什么。
这么多年以来,小亮的母亲一直在找机会修补与孩子之间的关系,但爷爷奶奶如果先灌注给孩子恨之后,无论母亲做再多的努力,都是徒然。
自从父母离婚之日起,爷爷奶奶和父亲就恨小亮的母亲,他们把这种恨也灌输给了小亮,教他恨自己的母亲。
可是他们不会想到,让小孩在仇恨中长大,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东西。
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,是他们精神世界的指路人,如果在别人的教唆中,父母的形象轰然倒塌,那么对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是极其严重的。
中国式婚姻最丑陋的一幕就是教会了孩子恨,却没有教会孩子爱,让孩子变成了父母婚姻拉锯战中,那个最残忍的牺牲品。
因为爸爸总会在他面前数落妈妈的不是,而当他回去,妈妈又会用极其负面的话去描述爸爸。
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孩子的面前抹黑对方,痛快地宣泄对彼此的不满。
但他们没有意识到,这给孩子造成了一种极大的困惑和伤害。
那些愤怒的指责,恶毒的攻击,就像一把把利剑,刺向孩子的心脏。
母亲要孩子在纸上写下父亲的种种坏话,用来当自己争取抚养权的武器。
孩子写下之后,觉得对不起爸爸,叮嘱妈妈一定要马上撕掉。
但在法院判决之后,孩子依旧在妈妈的包里找到了那张纸。
因为父母的卑鄙,自私和狭隘,让孩子承担起了原本不应该承受的情感重担。
母亲亲手抹黑了父亲的形象,从此一提起父亲,他的内心就充满了内疚和绝望。
是指父母中的一方针对另一方进行的以憎恨为目标的活动,利用孩子作为其敌对活动的工具,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。
“新浪教育”中也提出,父母离异后,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,高达33%。
许多父母带着怨恨分开,对彼此充满仇视和怨怼,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撕破脸皮,不计一切地抹黑对方,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。
真正伤害孩子的并不是父母离婚,而是当着孩子的面彼此攻击。
孩子看着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把彼此伤害得鲜血淋漓,最后自己也遍体鳞伤。
无论结婚还是离婚,都应该教给孩子爱,而不是恨,这是为人父母的底线。
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多伦多妈妈部落):留学遭拒!21岁儿子状告母亲“没人性”:在憎恨中长大的孩子,有多可悲?